武進新聞網(wǎng)訊(記者 蔣雯) 大隱隱于市,小隱隱于野。
藏在戚墅堰街頭巷尾的美食,才最代表當?shù)厝说纳?。他們大多沒有華麗的店面門頭,也不做什么宣傳,但卻十幾年如一日起早貪黑,用料扎實。來的食客也大都是十幾年的街坊近鄰,彼此口口相傳,交口稱贊,造就了戚墅堰那令人著迷的煙火氣。
尋味武進之戚墅堰篇
六角亭包子鋪
戚墅堰幾乎無人不知的六角亭包子鋪,沒有店招,門面不大,怎么也想不到推門進去卻是如此熱鬧的場面。
包子鋪的老板姓王,這家包子鋪是王老板丈人20多年前就開始經(jīng)營的。20多年來,各色包子的口味始終如一,客人們?yōu)榱朔奖憬榻B就以街頭的六角亭為記號,為這家包子鋪取名“六角亭包子鋪”。
王老板每天3點就要起床熬湯、剁肉、和面、搟皮,一直要忙到中午才能休息。一籠12個的小籠包每天早上要賣掉100多籠。這100多籠小籠包的肉餡全部手工剁碎,在剁肉的過程中還澆入秘制雞湯,使得小籠包吃起來不僅皮薄多汁,而且鮮美無比。
每天天還沒亮,六角亭包子鋪的燈已經(jīng)亮了。王老板家的豆腐都是這樣每天新鮮制作的,第一縷陽光照進來的時候,就有老客人來吃這碗熱騰騰的豆腐湯,吃完抹抹嘴,這才覺得胃滿足了。
包子鋪里,有人打包,有人堂食,有的來得不湊巧,還要排隊。“這家店開了多少年,我大概就吃了多少年。”朱老師是每天都要來吃早飯的老顧客,他已經(jīng)和老板成了朋友,每天來總是點“老三樣”,自己給豆腐湯加料,和在家里吃飯一樣自在。“這里的饅頭用的是老酵,比外面的饅頭有嚼勁,口感好。”
到了過年,六角亭包子鋪就更忙了,街坊四鄰帶著做包子的餡料來找王老板加工,一做就是幾十個上百個,王老板常常忙得顧不上喝一口水。正是這看似尋常的人間真味開啟了戚墅堰人元氣滿滿的一天。
出了六角亭包子鋪往東走大約200米就能找到復(fù)興點心店,顧衛(wèi)民夫婦在忙著制作常州大麻糕。
顧家麻糕不僅做法考究,用料更是講究,麻糕用的豬板油一定要選最好的、新鮮的,買回來仔細地把板油上的皮、筋、血去掉,保證加入麻糕里的板油是雪白的、質(zhì)地最好的。
老板娘說:“不光是板油,芝麻也是一等品,差的東西我們是不會放在麻糕里的。”
在點心店門口常常能看到在等待大麻糕出爐的食客,因為大麻糕要烤制半個小時,一爐最多能烤10個,客人常常一等就要個把小時,如果訂得多,就需要提前一天跟顧衛(wèi)民預(yù)訂。
顧衛(wèi)民夫婦經(jīng)營這家點心店有近20年時間了,“復(fù)興”這個招牌是從師父那里傳承來的。20年前,顧衛(wèi)民跟隨常州麻糕老師傅學習手藝,將傳統(tǒng)麻糕酥香脆甜、油而不膩的秘訣了然于心。即便20年過去,他現(xiàn)在依舊堅持著師父教的老法,把面鋪上料之后卷起,像蛇一樣盤起來,再壓實,這樣一來可以保證用料均勻。
這間小小的點心鋪子,顧衛(wèi)民夫婦每天三四點起床,忙的時候2點就要起床準備了。來買麻糕的也不光是戚墅堰人,還有人從寨橋、遙觀、嘉澤趕來買麻糕。
顧衛(wèi)民說:“我也不知道他們怎么知道我們的麻糕的,但是他們覺得好吃,下次還會再來。”他家麻糕還成了大家饋贈親友的佳品,聽說被帶去了幾十個國家,也許在遙遠的異國他鄉(xiāng),一口來自家鄉(xiāng)的大麻糕,才能一解鄉(xiāng)愁。
常州人愛吃百葉,大燒百葉、紅湯百葉、如意菜……各種喜慶的場合都少不了百葉的陪襯。王小英就這樣為戚墅堰人提供優(yōu)質(zhì)的豆制品提供了15年。
做百葉是件辛苦的事,首先泡豆子對溫度的要求很高,冬天要泡上一天一夜,夏天的時間可以縮短一些。然后打漿、點花。王小英和丈夫每天晚上十一二點就要起床忙活,忙完天就亮了,然后帶上新鮮的百葉、豆腐、素雞去菜場擺攤。
為了這份營生,王小英的睡眠時間也不得不割裂開來。每天中午小憩一會兒,晚上7點就要入睡,11點起床干活。15年來,已經(jīng)習慣了這樣的作息時間。雖然來菜場買菜的人已經(jīng)遠不如以前多,但還是有很多人特意來買王小英的豆制品。
他們說,總感覺王小英做的豆腐要比別人的香。王小英說,那是因為她一直堅持用老法做豆腐,她的豆?jié){都是用小鍋熬煮出來的,常常煮得家里香氣四溢。
過年的時候是王小英最忙的時候,最長的一次兩天兩夜沒睡覺為各家趕制百葉。10多年來,附近的居民已經(jīng)習慣了這里的口味,沒有王小英的百葉,過年的飯桌上總覺得少了一股豆香味。
這些戚墅堰街頭巷尾的美食也許在當?shù)厝丝磥聿蛔銥橥馊说酪玻珔s是最質(zhì)樸、最真實的戚墅堰味道,飽含著戚墅堰人對生活的熱愛,是人間至味。
喚醒記憶里兒時的味道
責編: wanyifeng